11月22日,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刘大群做客法学院“大法官讲坛”,并做了题为“如何做走向国际的中国法律人”的演讲。601报告厅座无虚席。王氏基金会的执行董事、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王巽廉作为嘉宾出席讲坛,讲坛由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博士生导师朱文奇教授主持。此次演讲系刘大群法官参加完21-22日在法学院举行的第三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后的特别活动。
演讲开始前,由朱文奇教授介绍了刘大群大法官的基本情况,高度评价了刘大群大法官在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国际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朱文奇教授强调同学们应当格外珍惜此次机会与刘大群大法官交流,并对刘大群大法官能够于百忙之中做客“大法官讲坛”表示感谢。法学院学生代表向刘大群大法官赠送鲜花以表谢意。
演讲中,刘大群大法官首先与同学们分享了此次担当第三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赛事法官的感想。他认为同学们的表现都有所进步,但更需要提高。接着,刘大群法官指出成为走向国际的中国法律人应当具备两种素养——HOW TO THINK AND HOW TO DO,即思维与能力。
刘大群大法官指出,法律人要学会思辨,至少要学会五种思考方式,分别是逻辑思考、辩证思考、批判思考、换位思考和逆向思考。他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在国际法庭的特殊经历向同学们说明五种思考方式,以及如何提高、锻炼法律人的思维能力。他强调法律人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法律是千变万化的,作为法律人应当学会用思维去表现正义。他还告诉同学们,思考是没有成本、没有投资、没有时空限制的,希望同学们自己注意提高和锻炼。
谈到法律人要学会的五种技能,他认为应包括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他强调在认知能力中中国学生可以写得很好,但听不好,其实“听”对于法律人来说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最后,他建议同学们通过落实五件事来提高法律技能:看一本书、读一个案例、掌握一个法律原则、写一篇文章、参加一次社会实践。这“五个一”是刘大法官不断在中国学子中推广的提高技能的方法,提醒我们不仅要自己知道,还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知道。
随后,王氏基金会的执行董事、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王巽廉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法律的方式上阐述了他对于刘大群法官演讲的理解。现场同学向刘大群大法官提出各种问题,刘大群大法官做了坦诚、完整的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编辑: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