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2009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志愿者交流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功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互动百科、北京开源用户组等不同单位、团体的CC新老志愿者、对CC项目感兴趣的热心人士等40余人,同“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团队成员齐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共同启动了CC志愿者计划,并就知识共享的相关话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活动。
“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Creative Commons)自成立以来,曾就不同主题举办过多场CC沙龙活动。这些沙龙在向普通民众推广CC理念、鼓励采用CC协议发布作品并参与到CC项目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但专门的志愿者沙龙还是第一次举行,这次的志愿者沙龙加强了CC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同时吸纳了更多有志于为推广CC服务的优秀志愿者加入。
活动开始,项目团队成员和CC志愿者的代表舒建伟、袁之咏分享了他们与CC的精彩故事和参与CC活动的丰富收获,其他在场的新老志愿者、来宾也畅所欲言。
接下来,项目负责人、人大法学院王春燕副教授对“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成立始末作了详尽介绍,使得与会者对CC项目、CC协议以及CC目前在国内的推广活动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CC项目成员和晓琳用精彩的图片展示同与会者一起回顾了自CC协议中国大陆版本正式发布以来,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在科学教育和艺术文化领域的各种推广活动,包括各种CC沙龙、CC环球生日会、两届反响巨大的CC摄影比赛、“2009科学文献与科学数据通用许可国际研讨会、2009“知识共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医文化传承论坛” 、CC中国大陆与CC国际社区的交流活动等等。
CC项目经理朱捍东对将于下月举办的年终大型活动——“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做了详尽介绍,并邀请现场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到该活动当中,与会的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参加。
CC项目成员刘萍则向与会者详尽介绍了《CC通讯》(即《CCQ》)。作为CC项目的一个推广平台,《CCQ》一直扮演着将“知识共享项目”从网络,即“线上”转移到“线下”的推广作用。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出刊四期的《CCQ》,在很大程度上将看似难于理解CC项目、CC协议以生动、活泼、多彩和可感的形式展现出来。不同于一般出版物,《CCQ》是一份凝结着所有CC志愿者心血的团队产物。流通的编辑团队、人人都能发挥主动性,成为记者、编辑的参与形式让与会者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并加入到《CCQ》的采编工作当中。
在讨论环节,与会者就CC代表的开放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对于全社会对知识创造成果合法分享的推动作用进行了热烈讨论,同针对CC项目的发展提出了各种建议和意见,包括对《CCQ》编辑、新栏目的开设、基于CC本身使命的可持续性推广、CC为志愿者提供参与和交流平台等方面。新老志愿者同时表达了对CC期望和祝福。
本次CC志愿者交流沙龙活动是CC志愿者计划的一个起点,CC中国大陆项目将在这次沙龙后整合现有的志愿者团队,形成相对固定的团队制度,与CC接下来的各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即将举行的“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知识共享中国大陆此后还将组织类似的CC志愿者交流活动,希望通过志愿者团体将CC协议及其倡导的“share, remix, reuse—legally”理念推广向更深远。
(编辑: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