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阿尔村羌文化保护”项目志愿者王云霞教授阐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方法和目标”
时间:2009.12.15

  12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遗产法系列讲座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方法和目标——阿尔村羌文化保护的启示”在明德法学楼602教室成功举行。讲座由中国人们大学文化遗产法研究所副所长、“阿尔羌文化保护”项目志愿者小组组长、博士生导师王云霞教授主讲,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文化馆馆员、“阿尔村羌文化保护”项目当地负责人高荣金担任特邀嘉宾。

  王云霞教授作为“阿尔村羌文化保护项目”志愿者,曾两次深入汶川县阿尔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协助阿尔村人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她结合该项目理念、实施方法及成果,系统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目标和理念。

  首先,王云霞教授介绍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她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可分为静态与活态两种,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为主,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保护为主。活态保护以保护传承人为中心,发挥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王云霞教授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是尽可能完整地保护文化遗产及文化生态,固化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是保持其整体性与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遗产”属性决定其保护目标重在传承与发展。

  最后,王云霞教授从三个方面概括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第一,发挥当地志愿者和社区居民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作用,建立志愿者保护机制,唤起当地居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与行动;第二,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人的文化权利和发展权利,切实保护当地人的合法权益;第三,淡化专家的作用,绝不越俎代庖或强加于人。

  讲座嘉宾高荣金老师利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了瑰丽多彩的羌族文化:多声部合唱、舞蹈、服饰、羌绣、羌碉、释比文化,大家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神秘的羌寨。高老师详细地介绍了“5•12特大地震”对羌文化造成的巨大破坏及灾后重建的情况,并热情邀请大家到羌区亲身体验神奇独特的羌族文化,号召大家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羌文化重建的过程中。

  提问互动阶段也高潮迭起。王云霞教授、高荣金老师围绕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现代化对羌文化的冲击、当地人与专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同作用等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探讨。整个讲座持续了3个多小时,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及其他院系、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的师生八十余人参加。

  据了解,“阿尔村羌文化保护” 项目是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三个少数民族文化复兴项目,它由美国大使基金委托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实施。该项目以志愿者的机制展开工作,由专家志愿者对当地村民志愿者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协助村民志愿者掌握记录文化遗产的知识与技能,由村民利用摄像、录音、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对阿尔羌族化进行记录,激发当地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与行动,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编辑:韩宏斌)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