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以来,外国语学院组织多场主题学习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25日当晚,学院组织师生通过多种形式收看新闻联播,并分享观后心得体会;26日,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教工、学生党支部书记以及学院民主党派、无党派教师以视频形式参加全校干部师生大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阎芳表示,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考察调研,使全体师生、校友都为之振奋,心情澎湃,朋友圈人大人的刷屏充满了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份荣光将铭记于每位人大人内心!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和期待,中国人民大学一定能更好地蓄力发势,开启新时代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这对外国语学院师生也是巨大的鞭策,如何发挥外语教学和学科研究的特色优势,培养好精通语言和专业优秀的人才,向全人类发出中国声音,在世界文明互鉴中做出我们的贡献。这些也是未来外国语学院在“十四五”建设和“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中的着力点和奋斗方向。
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方表示,恰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五四青年节和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具有特别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并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历程,肯定了学校“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把人民大学打造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体现了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佳伟表示,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我又一次切身体会到他曾经所讲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这更是为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快速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有效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外院上下将把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有效融合,把个人发展和民族复兴有机融合,助力实现人类文明的互通、互鉴和共荣,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向党,不负人民,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新时代宣言!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离退休教师李宗惠表示,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考察调研,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学校的无比关怀,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殷切期望。我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和全校师生员工一样感到欢欣与鼓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极为丰富,他不仅指明了我党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针和教育方法,而且为全国教育工作者、广大的青年学子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教导,认真贯彻其指示,本着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陈世丹表示,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大学生思政建设工作,在与师生座谈中做出了重要指示。在谈到对教师的要求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意义深刻,使我们感悟到外语语言文学人文学科的教师们必须时刻自觉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水平,对国内外任何问题、任何事物都必须有科学的分析和深刻的认识,提出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在纷繁变化的国际风云中头脑清醒,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反思当下人类社会已经存在的问题和正在发生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教材编写、知识讲授、课堂讨论、论文指导、做事做人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做优秀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师。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学部教师龙艳表示,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考察调研,他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鼓励教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作为一名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我第一时间收看了当晚的新闻联播,深受激励和鼓舞。我要努力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做学生为学、为人、为事的导师;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将家国情怀、品格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提升学生外语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外语课程在弘扬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和提高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凭借外语这一媒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形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师彭逸表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民族复兴靠的是人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任,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课程思政,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心系中华的青年人。作为一名青年,我自己也要做到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于我个人而言,就是向老一辈教授、专家学习,争取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师胡荃表示,作为一名人大教师,应该传承好红色基因,听党话、跟党走,“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我时刻牢记,“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进取,努力为国家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结合自身外语学科特点,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思想,让世界读懂中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把人大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冯瑞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我们要牢记这八个字,不断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使命,传播中国文化,做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榜样。
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钟雪丹表示,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考察调研。我感到心情澎湃,无比自豪!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从85年前的“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到今天寄语人大人“要做开路先锋,做闯将,做民族英雄”,党中央对传承着红色基因的人大青年,始终寄予厚望。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一位青年工作者,我在欢送队伍现场跟热情洋溢的学生们在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上,在一声又一声的声浪中,我们听到“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青春呼声有多响亮,“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时代责任就有多么重大。新时代呼唤青年,新时代需要青年,今后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带领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学生代表潘雨葳表示,很荣幸参加师生代表座谈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能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我来说既是一场精神盛宴,也是一次人生升华,让我倍感振奋、欢欣鼓舞。25日上午,参加座谈会的师生代表们早早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北大厅会场,共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娓娓道来、高瞻远瞩,提纲挈领、内涵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渊源,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党中央对人大寄予厚望,作为人大的学生,我们理应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自己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外国语学院2021级硕士生解栋表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青春向党,不负人民!”4月25日,这句有力的口号在每一个人大人的心中久久回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我们的信任、关怀与期待,令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深深的自豪!作为学生,我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化为实际的学习工作要求:在学习上,不断发挥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勇攀高峰;工作上,秉承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完成每一份工作。我相信,所有人大人携起手来不懈奋斗,定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与期望!我们是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人大人!
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璐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并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史紧紧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一代又一代人大外语人经过学习深造,已成为我国外交、教育、科研、翻译等行业或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实践者,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者。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国青年,我有责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党、为国家、为中华民族、为中国人民做出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这一代人的最好成绩。
(责任编辑:刘晓阳 吴珏林 何睿)